首页

松岛女神扇巴掌

时间:2025-05-24 12:17:15 作者:关注巴以局势·联合国机构表示 加沙地带约81%区域被以军控制或疏散 浏览量:86179

  中新网楚雄10月24日电 (黄兴鸿)“这是我耗时7年多手绣的《清明上河图》,长21米,宽0.8米。”24日,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的普玉珍介绍,作为一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传承人,她会传承好彝族服饰制作技艺,带领乡亲们一起发展,共同致富。

  1957年,普玉珍出生于武定县。该县地处云南省中北部、金沙江畔,是出滇入川的重要通道。

图为普玉珍绣制的《清明上河图》。黄兴鸿 摄

  “彝族服饰制作有上千年历史,是彝族女孩的‘必修课’,我3岁起就跟奶奶学习制作技艺,后来又不断拜师。”普玉珍介绍,彝族服饰包括衣服、鞋子、鞋垫等,制作很讲究,单刺绣技法就逾180种,她能熟练掌握其中的挑布绣、火把针绣、堆绣等150余种技法。

  为增加收入,1989年,种地为生的普玉珍开了彝族服饰小工坊。1990年,她偶然看到了描绘千年前北宋都城热闹场景的《清明上河图》,于是花2600元钱买了一块长布,着手绣《清明上河图》。

图为普玉珍绣制的《清明上河图》中一景。黄兴鸿 摄

  普玉珍介绍,绣《清明上河图》的麻线是她自己纺的,纺线颜色也是她找多种植物花卉制作原料染的,颜色多达20余种;刺绣主要使用斜纹针绣、打根绣、十字绣3种技法。耗时7年多完成的作品,针法细腻,色彩丰富。“曾有一名外国人出价160万购买,但我没卖,我希望这幅作品留在国内。”普玉珍介绍,近年来,她也制作了许多巨型作品,其中最为畅销的是《百福图》。

  2014年,彝族服饰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;2018年,普玉珍成为该项目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。

图为普玉珍(右)与邻居制作彝族服饰。黄兴鸿 摄

  “依靠彝绣产品,我家生活越过越好。”普玉珍说,许多人慕名前来找她拜师,全国多地也邀请她去教授彝族服饰制作技艺。

  “在武定,我的徒弟超过2000人,其中一半多和我长期合作,她们将制作好的服饰交给我来销售。”据普玉珍介绍,她的彝族服饰供不应求,价格从几十元到上万元不等,主要销往全国各地,部分销往国外。(完)

【编辑:胡寒笑】

展开全文
相关文章
我国申报的“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” 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

从今年的货币政策操作看,央行着力推动各方面达成共识,抓好房地产市场这个关键点,5月优化住房信贷政策,设立保障性住房再贷款,推动存量商品房去库存;9月进一步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和房贷最低首付比例,延长部分房地产金融政策实施期限。前期政策效果逐步显现,房地产市场已有积极反应。

市场规模稳步增长 森林“粮库”让中国饭碗更丰盛

“所以我们想向消费者普及口腔护理知识,告诉他们这实际上是牙菌斑造成的,应该怎么正确的刷牙和用哪些产品,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。”

美联社报道称,一场龙卷风在印第安纳州温彻斯特市造成38人受伤。该市市长称,当地约有130座住宅和一家餐厅遭到损坏或摧毁。在温彻斯特附近一个约有750名居民的小镇塞尔玛,多达一半的建筑可能遭到损坏。

据电站管理者介绍,这样的大型集中式光伏发电站,附近还有两个。去年以来,在准噶尔盆地腹地和边缘,油田电网难以覆盖的区域,已建成单井光伏电站的“零碳井场”有30多个,今年还有150个在筹建中。(完)

随着AI等技术的高速发展,智能化的交通已经深度融入公众出行的方方面面,让交通出行更加便捷。本届博览会上,智慧交通频频上“新”。

相关资讯
热门资讯